当前位置:
说说聊城各县区地名由来
时间:2019-11-16 15:03:21
字号:

地名是地方的名称,是社会交往中被人们赋予各个地理实体的专有称谓,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本身的文化认同性与延续性。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地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文化和质朴的乡土文化内涵。2007年,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暨第二十四次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确定地名属非物质文化遗产。聊城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所辖八个县区的地名也有自己的历史渊源,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吧!

东 昌 府

东昌之名始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之所以名东昌,一说因徒骇河东北过茌平县遥昌乡;一说聊城自秦以来属东郡,因“东”又加含吉祥之意的“昌”字而取名。明洪武元年(1368),改东昌路为东昌府。1998年3月设东昌府区。东昌府又因为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对此,还有一个传说:据传,聊城一带原是一片梧桐林,住着一对凤凰,统率着林中百鸟,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年发大水,东海一条恶龙来到此地,驱走了凤凰,使这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叫它东州湖。地方官见湖波荡漾,周围林茂花繁、景色优美,便想在湖边建城,但工匠们感到工程艰难,均不敢承担。这时,来了两个人,一个叫王东,一个叫王昌,他们自告奋勇,愿意承建。原来这两人就是被恶龙赶走的那对凤凰所生的儿子。王东、王昌建城,凤凰率百鸟送来木石用料,不长时间,一座雄伟的湖城建成了。人们为了纪念凤凰在建城中的功绩,便将该城起名为“凤凰城”。后来,东海恶龙又兴风作浪,企图摧毁新城。此时,王东、王昌即力战恶龙。恶龙逃往东海,扒出一条水道,引海水来灌城。为救凤凰城的百姓,王东、王昌兄弟二人钻入水下,用身子堵住了水道。人们为感谢两兄弟献身保城救众的高尚品德,便将“凤凰城”改名叫东昌。

东昌府.jpg

临  清

临清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初年即以清渊之名设县制。后赵建平元年(公元330年),因依傍清河(卫河古称)而更名为临清县,临清之名由此而始,沿用至今至今已有1676年。

临清市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底蕴。它上溯商周是“王畿之地”,在战国是重要的齐赵边城,西汉建县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元明清时期依运河而兴成为当时名闻遐迩的四大运河名城之一,铸就了数百年的繁华与富庶。作为“千年古县”,临清的地名文化特征可以一言以蔽之为——“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商业为一体,多方融汇,众体杂揉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地名文化。传统古地名见证了一方百姓生存发展的历程,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临清.jpg

高    唐

高唐,因境内古有唐山,属沼泽中高地而得名。据旧志记载,上古为爽鸠氏之墟,爽鸠氏是上古五帝之一少昊氏的刑官;春秋为邑,西汉置县,元、明、清三代设州,迄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属中华民族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高唐就“居中原冲衢”,有官马大道“南通吴会,北拱神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文字记载的历史2800多年,志记“桑蚕之富为山东名郡”、“货以木棉甲于天下”,素有“金高唐”之称。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高唐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址。战国时期齐盼子墓、三国时期华歆墓、东魏时期房公墓、宋代兴国寺塔、清初文昌宫大成殿等保护较为完整,具有较高的的文化和考古、旅游价值。按《水浒》传说复建的柴府花园、三眼井、李逵井再现了宋代古建筑群的风采。新开馆的孙大石美术馆藏画丰富,文物荟萃,精品纷呈,为县城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英杰奇才。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华歆、历史学家华峤、唐代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吕才,金朝左丞相王懋德等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各有建树,领一代风骚。作为知名的“书画艺术之乡”高唐丰厚的文化底蕴培育了一代代书画名家,国画大师李苦禅、当代画坛的孙瑛、李燕、谢家道、辛守庆等著名书画家都是杰出代表,在他们的引领下,全县群众性的书画艺术活动方兴未艾,形成了个个会泼墨,人人习丹青的浓厚文化艺术氛围。

高唐.jpg

茌  平

茌平县内有一座山,山上全是赤红色的石头,所以此地地名为“赤”音。又因此山是在被淤积的渤海里,当黄土淤积覆盖了山尖之后,赤山变平陆,郁郁葱葱的长满了深深的杂草。据传,孟尝君曾在此养仕三千,仕人提议将“草”和“仕”组字,取赤山之音,取地名为“茌(chi)平”。这个茌字在字典上,也只标明地名。

茌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著名的铝城枣乡,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

茌平.jpg

东  阿

东阿县因境内北有黄河,南有济水蜿蜒东流,河曲形成大陵,故曰“阿”;阿,有二:在赵者曰西阿,在齐者曰东阿。这就是东阿县名称的由来。东阿县历史悠久,东阿置邑,始见《春秋》,自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西陲小邑,先称柯,继曰阿。秦废封建置郡县,始称东阿县,属东郡。自秦已来,相沿至今已2200余年,其间除刘宋一度将东阿并入谷城县,解放后一度将东阿并入茌平县外,一直相沿。

东阿阿胶驰名中外,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补血圣药”、“滋补国宝”,从汉唐至明清一直都是皇家贡品,迄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东阿因此被称为中国阿胶之乡。除此之外东阿还是著名的中国喜鹊之乡、中国杂技艺术之乡,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名县,被誉为“万户喜鹊吉祥地,千年阿胶福寿乡”。

东阿.jpg

阳  谷

阳谷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公元前4世纪孔子的《春秋》中,孔子在此书中曾4次提到阳谷这一地名。阳谷春秋时属齐国的柯邑和卫国的桃丘邑,或称阿邑。秦国时期阿邑改称东阿,当时为汉楚相争之地,汉朝建置东阿县。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置阳谷县,县名取之东阿县界的阳谷亭,后县治所于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迁至孟店,即今县政府驻地。

阳谷县内地名的起源,大多数都有着一段精彩的历史记载和传说,如:景阳冈武松打虎、博济桥笪公卸任留犊、会盟台齐桓公伐楚明志、狮子楼武松斗杀西门庆等都广为流传。

莘  县

莘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堪称文明古邑。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内已有氏族部落存在。今之观城一带,曾为夏朝的国都。一代贤相伊尹出仕前曾在此隐迹躬耕。春秋为卫国莘邑,秦置阳平县,公元606年(隋大业二年)始称莘县。

据考证,莘县为龙山文化遗址,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地处黄河故道,因草随水长,人依草生,古人类就对这块沃土有所开拓,并形成了一个个聚落居地。

莘县历来是兵家王侯“逐鹿”,“问鼎”必争之地,发生在中原地带的重大战事,境内或作主战场,或被裹挟其中。战国时期的孙膑与庞涓马陵之战,三国时期曹操,臧洪等东武阳(今朝城)之战,十六国时期赵王石勒与晋将苟睎阳平(今莘城)之战,五代时期晋王李克用与梁将刘郇莘县之战以及清代愉林军,邱莘教反清起义等著名战役战斗均发生在境内。

悠久的历史孕育灿烂的文化也留存下许多名胜古迹。有燕塔、文庙、武阳城、伊尹耕莘处、孟洼汉墓遗址等历史古迹,也有鲁西第一党支部旧址陈列馆、冀南区党委旧址、马本斋烈士陵园等红色景点。

莘县.jpg

冠  县

冠县始建于隋开皇6年(公元586年),时称冠氏县,因古“冠氏邑”得名。春秋“冠氏邑”在今东古城,冠氏邑的来历、含义,传说有二:一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一官吏,专掌设计制作冠(帽子),他设计制作的“冠”既新颖美观、舒适大方,又便于区分官阶、贫富、贵贱、尊卑,甚为时尚,因此,得宠于晋侯,晋侯便赐之以姓,封之以地,其家族以职业为姓称冠氏,其封地以姓为名称冠氏邑。

另一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制度,即对有战功的武将,由晋侯亲自授予饰有鸟翎的桂冠一顶,以旌表其英雄业绩。该国时有一名武官,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屡建功勋,晋侯便授之以冠,并赐姓冠氏,后转为文官,封为邑大夫,其封地则以姓为称冠氏邑。

冠县是中国鸭梨之乡、中国毛白杨之乡、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截至2012年,林木覆盖率达40%。

冠县文化底蕴深厚,名扬天下的查拳、柳林花鼓、郎庄面塑均起源于此,均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冠县.jpg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