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挖掘档案价值 展现兰台担当 ——莘县档案记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历程与成就
时间:2022-12-26 16:59:56
字号:


根据全市“挖掘档案价值·展现兰台担当”档案编研改革创新项目培训会的部署要求,莘县档案馆充分挖掘、全面梳理馆藏档案资源,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莘县实行家庭大包干生产责任制为起点,以莘县实施“粮棉一起抓、重点抓棉花”,到“多种经营发展”“蔬菜大棚种植”“瓜菜菌产业化发展”,再到“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主线,对莘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从改革历程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全面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1978年12月,当时的莘县以“一大二穷”出名,经济发展水平在聊城地区所辖8个县中连年位列末位。全县75万人口,140万亩耕地,大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1978年,全县社员人均分配37.4元,大大低于全省62元的平均水平。无现金分配的生产队3266个,占全县生产队总数的81%。聊城地区16个重点扶贫社,莘县占5个;712个重点扶贫队,莘县占257个。莘县农村的贫困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转移工作重点的战略方针,提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工作任务,这实际上是给农村工作念了“松箍咒”。1979年2月1日,莘县召开了1000多人参加的四级干部会议,集中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工作重点转移;二是放宽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会后,莘县县委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两个文件为根据,结合莘县实际,拟定了《关于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的具体意见》。文件下发后,立即在全县引起了轰动。这个文件,后来被农民简称为“十五条”。“十五条”中最突出的内容是“普遍建立严格的生产责任制”。文件规定,已并队搞了“穷过渡”的,如群众有要求,经批准可以分开。要坚决摒弃“人七劳三”的分配模式。粮棉油生产可以实行“四小管理”,也可以在生产队“五统一”(计划、耕作、排灌、大型农机具使用、核算分配)的前提下划分作业组,实行“五定一奖”(定劳力、定地块、定产量、定成本、定报酬、超产奖励)。这一年,搞了“穷过渡”的大队,95%以上又退回到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90%以上的生产队搞起了“五定一奖”和“四小管理”责任制,98%以上的生产队退还了社员的自留地,集市贸易也空前活跃起来。一年干下来,责任制初显威力,全县粮棉产量、农副业总收入、社员分配和口粮都比历史最高年份有了大幅度增长。

在此基础上,县委对“十五条”作了补充修改,明确规定:在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前提下,凡是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办法,就应当大胆采用,坚决实行。1980年,全县的责任制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有不少后进队名义上搞的是包产到组,实际上偷偷地搞了“大包干”,发生的变化令人刮目相看。1981年,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大队已接近90%。1981年8月12日,县委召开全委扩大会议,成为莘县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转折点,“大包干”一夜之间在莘县普及。这种速度在鲁西地区是最快的。1981年12月,县委印发了《关于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的宣传提纲》,澄清了责任制的模糊认识。1982年2月,县委召开四级干部大会,对完善责任制工作进行了一次集中探讨,农村全部实行家庭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对责任制的稳定、健康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中央1号文件下达后,县委按照文件要求延长土地承包期,并按“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对人口劳力变化较大、地块过于零碎的地区进行适当调整,完善责任制形式,稳定人心,调动农民培养地力、着眼发展的生产积极性。

莘县县委在大张旗鼓推行责任制的同时,着力抓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1979年2月21日,中共聊城地委向中共山东省委递交了《关于建设棉花生产基地的请示报告》,提出了做到粮食自给、略有结余外,主要抓好棉花生产,逐步建成棉花生产基地,作出了由“以粮为纲”向“以棉为主”转变的重大决策,并提出了“粮棉一齐抓,重点抓棉花”指导方针。莘县县委根据地委提出的“粮棉一起抓,重点抓棉花”的指导方针,决定大力发展棉花生产,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广开致富门路,并提出了“一年站稳脚,二年直起腰,三年大步跑”的口号,棉花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1979年,莘县向国家贡献皮棉12.7万担;1980年,全县棉花亩产60公斤。1982年,山东省委书记苏毅然亲自为莘县颁发“发展棉花生产,做出优异成绩”锦旗。1984年,全县植棉面积79.26万亩,单产72.25公斤,总产116.05万担,贡献皮棉107.8万担,居全国前列,创历史之最。

“大包干”责任制的成功推行和棉花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促进了莘县农业生产形势的连年大变,莘县农民从根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开始走上富裕之路。1983年,全县粮食总产5.53亿斤,比1978年增加1.69亿斤;棉花总产84.5万担,是1978年的10倍,成为全国棉花百强县之一;农业总产值3亿元,是1978年的2.62倍;社员人均收入355元,是1978年的9.5倍;农村存款3644万元,是1978年的15.2倍。

二、从以单纯的粮棉种植业为主向多种经营发展转变

20世纪80年代,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棉花种植解决了莘县农民的温饱问题。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指出要将农业的发展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莘县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村涌现出大批以种植棉花、粮食、油料、蔬菜、果树为主的种植专业户和牛羊猪鸡等养殖专业户以及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从1986年开始,农村推行口粮田、责任田和宅基地“三田”承包责任制,一部分村和队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科学种田深入人心,劳力和技术优势得到发挥。

进入90年代后,棉花生产滑坡,广大农民单靠一年两季的粮食生产根本无法致富,形势迫使莘县不得不另辟蹊径,这条新路就是大规模调整农村产业结构。1991年3月,县政府印发《关于1991年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工作意见》,明确了走多种经营的发展路子,并在全地区率先引进了保护地蔬菜生产,建设冬暖式大棚,予以重点发展,将其列入乡镇重点经济工作目标进行管理。当年,101个蔬菜大棚先后在刘庄、城关、十八里铺等乡镇的12个村庄建成。强有力的政策攻势,不断增强的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加上成功典型的带动引导,使莘县大棚蔬菜种植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1992年,莘县大棚面积达到1333公顷(2万多亩),遍及全县十几个乡镇。

三、以瓜菜菌为重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入产业化发展快车道

以1992年2月邓小平南方讲话为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20世纪90年代初,莘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多种经营生产进入新的转折时期。县政府恢复多种经营办公室,相继出台一系列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制定措施,推动工作开展。

在蔬菜种植方面:1992年,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独特的发展蔬菜种植的自然和生态优势,改变计划经济所形成的单一种植粮棉的农业发展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为增加农民收入打开一条新路子。1993年,引进大拱棚西瓜种植技术。1994年,引进香瓜种植。1995年,引进双孢菇生产技术。1995年后,全县蔬菜种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反季节栽培冬暖式大棚蔬菜模式为主导,辅以大拱棚、露地菜,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铺开,莘县农业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农村面貌日益改观。1996年,引进香菇生产技术。同年1月,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南菜、北瓜、中蘑菇”的发展规划。4月,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香瓜节。1998年,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会明确提出“两条腿”走路、实现双向延伸的指导思想,即一方面向市场延伸,逐渐把管理职能让位于市场,走龙头带动的产业化路子;另一方面向生产领域延伸,大力提高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益。先后引导建成了十八里铺镇蔬菜大市场、燕店镇瓜菌菜大市场、魏庄镇香瓜大市场、河店镇香瓜大市场、张寨镇韭菜大市场等20多家专业性大市场,年销售达到几十万吨,极大地带动了生产。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加大扶持、内引外联、盘活县内资产等方式,使包括彰龙食品有限公司、东兴食品有限公司、蓝天食品有限公司在内的农副产品加工群体得以迅速形成。这些企业依托自身优势,广拓销售门路,使产品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不但有效地解决了产品销路问题,而且实现了加工增值,大大增加了莘县的税费收入。进入21世纪后,莘县以瓜菜菌为重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入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蔬菜生产主要模式是利用冬暖式大棚、大棚套小拱棚、大拱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和提前上市蔬菜,主要茬口为越冬茬、早春茬、秋延茬、越夏茬,一年四季均有大量供应。其中,秋延迟黄瓜、早春豆角、冬季香菜生产面积和产量全国最大,秋延迟大红番茄、早春樱桃番茄、越夏长豆角、冬罩韭菜享誉大江南北。2001年,蔬菜面积达到3.4万公顷,总产135万吨,产值13.6亿元。大棚总数达到15万座,大中小拱棚0.67万公顷。

在菌类种植方面:1994年,莘县在长江以北地区率先引入双孢菇种植,采取地面单层季节性栽培。2001年之后,全面提升优化双孢菇栽培技术,大力推广层架栽培模式,同时相继组织引进推广多个品种。2001年,全县双孢菇种植面积达到230万平方米,草菇70万平方米,鸡腿菇、平菇投料1500万公斤,杏鲍菇投料360万袋。

在养殖业方面:改革开放初期,莘县家畜以猪、羊为主,家禽以鸡、鸭、鹅为主,以户养散养为主。1988年,县政府积极引导养殖业发展,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技术,养殖业发展较快,全县存栏牛9.3万头、驴3.9万头,农民养畜、养禽变分散饲养为适度规模饲养。20世纪90年代,引进西门塔尔、利木赞等优良牛冷冻精液,改良鲁西黄牛,实现鲁西黄牛由役使型向肉用型的转变。肉食鸡、蛋鸡养殖规模在全国影响逐步扩大。同时,引进了瘦肉型猪、波尔山羊、绒山羊等一系列新品种,特种养殖项目多达几十个。1996年,莘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秸秆养畜示范县”。1990年,莘县开始大规模饲养“AA”(爱拔益加)肉鸡,至1997年,饲养量达到高峰,年出栏301.5万只,主要是莘县肉联厂合同鸡,养殖区域集中于莘县北部乡镇。20世纪90年代初,莘县养殖户利用“AA”肉鸡父本与罗曼蛋鸡母本进行杂交,生产出“817”杂交肉鸡。1998年后,“817”小肉食鸡养殖迅速发展,养殖量逐年上升,逐步成为全县养殖业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推动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县逐步形成以单庙、城关、徐庄、朝城、张鲁等乡镇为主的小肉食鸡集中养殖区域,培育出城关镇张屯、刘二庄村,单庙乡蒋庄村,徐庄乡孙庄村等肉鸡养殖专业村,带动周边县市及河南、河北、安徽、湖北等省份的小肉食鸡养殖业,为后来打造“中国小肉食鸡之乡”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4月15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制定了任务目标,要求实行工作责任制,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二次升级;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农民的种植习惯,搞好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推行“一乡一品”或“几乡一品”的种植模式,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打响绿色莘县品牌。至2010年,莘县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果显著,成为莘县的特色和亮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知名度。全县拥有冬暖式蔬菜大棚22万座、大拱棚1.07万公顷、周年化栽培菇房1000座,成为全国最大的设施瓜菜菌种植基地,再加上常年种植山药、菜花、朝天椒、圆葱、大蒜、香菜等露地菜0.8万公顷,全县瓜菜年播种面积3.96万亩,年产量达200余万吨,种植规模和产量位居全国县域前列。瓜果生产主要分布在燕店、河店、魏庄、大王寨、莘亭、妹冢、董杜庄、张寨、俎店等乡镇,其中燕店、魏庄、河店香瓜年种植面积均保持在0.2万公顷以上,是闻名全国的香瓜种植专业乡镇,董杜庄镇年种植西瓜面积保持在0.2万公顷以上,是闻名全国的西瓜种植专业镇。

2012年5月,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南部乡镇抓突破、北部乡镇抓亮点”的发展思路,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1116”工程推进现代高端农业发展的意见》,部署大力实施农业“1116”工程 (巩固扩大1个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瞄准1个目标——生产有机农产品;抓好1个引领——举办莘县国际瓜菜节;抓好6项高端措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高端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产品出口安全示范区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标准化生产,“五个生产大县”建设),加快优质粮食、绿色无公害蔬菜、小肉食鸡、生猪、精品食用菌“五个生产大县”建设,全县农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实施农业“1116”工程,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2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20.7亿斤,第四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瓜菜菌种植面积达到92万亩,双孢菇种植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莘县也被评为中国香瓜之乡、中国双孢菇之乡。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895个。主营业务收入过5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家,其中过亿元的11家。“三品”认证面积5万亩,被评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四、以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加速

党的十八大以来,莘县围绕蔬菜产业发展,立足质量安全、品牌建设和产销衔接三个环节,构建质量立农、品牌强农、产销富农三个体系,打响“莘县蔬菜 健康生态”品牌,推动蔬菜产业发展规模化、品牌化。“莘县西瓜”“莘县香瓜”“莘县蘑菇”进入2015年度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价值榜,总价值近30亿元。截至目前,全县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00万亩,拥有蔬菜大棚30万座,大中拱棚20万亩,“连片成海”,总产达到500余万吨,被评为中国蔬菜第一县、省首批现代农业强县。

莘县立足质量安全根本,构建蔬菜产业监管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监控,监测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5%以上。一方面,执法网络织密织牢。按照“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监管模式,组建由网格总长、网格支长、网格分长、村级网格协管员组成的四级农产品网格化监管队伍,建立县级抽检、镇(街道)普检、市场基地自检的三级覆盖检测体系,全县农产品质量监管队伍达1300余人,年抽检蔬菜样品1万余份,合格率100%。另一方面,农药施用闭环管控。严格落实农药经营许可制和农药进销台账制,开发农业投入品监管平台,全县940家农资经营门市全部纳入平台线上视频监管。全国首创农药处方制度,购买农药必须由县农技专家或农药经营店技术人员开具农药处方,实行独立编号、实名购药。创新完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县、镇(街道)、村和农资门店全部设立农药废弃物包装回收设施,集中开展农药废弃物包装分拣销毁。再一方面,生产数据全程追溯。投资1.2亿元建成投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与网格监管机构、三级检测机构、许可经营农资经销门店、认证生产基地信息联网共享,系统构建农产品主体有备案、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标识、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信息可共享的全程追溯体系。

莘县立足品牌建设引领,构建蔬菜产业推介体系。截至目前,莘县“三品一标”品牌达到328个,“莘县蔬菜”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莘县蔬菜”品牌日益打响。整合全县农业品牌资源,成功发布“莘县蔬菜”品牌,实现蔬菜品牌规范式采用、一体化打造、区域化运作,“莘县蔬菜 健康生态”宣传用语和“莘县蔬菜”品牌logo日益深入人心。“莘县蔬菜”展会日益多样。充分发挥节会经济带动效应,每年定期举办山东聊城(莘县)瓜菜菌博览会、董杜庄西瓜节、燕店香瓜电商节、王奉白玉山药文化大集等集中宣传推介活动,邀请国内外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参展,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不断擦亮莘县蔬菜“金字招牌”。“莘县蔬菜”宣传日益深入。“莘县蔬菜”成功纳入中央电视台“好客山东”集中展播,并与山东卫视、浙江卫视等10家卫视达成合作,覆盖观众达5.5亿人,接触人次达17.4亿次。创新运用新兴媒体,与巨量引擎达成战略合作,整合运用今日头条、抖音等开展营销宣传。“莘县蔬菜”流量日益加大。成立腾讯(莘县)乡村品牌创新中心和腾讯(莘县)短视频直播基地,建立知名主播资源库,培育打造百万级粉丝网红达人20余名,主动对接抖音主播200余次,累计开播5000余场,发布短视频400余条,莘县蔬菜通过抖音平台累计曝光近2000万次。

莘县立足产销衔接基础,构建蔬菜产业流通体系。一方面,完善价格监测平台。整合供销两端动态信息,建立县内价格指数监测平台,在全县300余个农产品市场和400余个蔬菜重点村庄设立农业信息调查员,依托农产品供销APP和智慧称重系统,每天汇总全县农产品产量、品种、销量、价格信息等。建立全国价格监测可视化平台,实时抓取全国60余家互联网平台、1500余家市场信息,每天对全国农产品价格进行分析预警。另一方面,拓宽高端销售渠道。拓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高端市场,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聊城配送分中心、北京新发地莘县蔬菜专销区,优质蔬菜直供中央办公厅机关事务局,成功对接盒马生鲜等多家高端销售平台。目前,全县拥有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生产基地5个,每天销往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高端市场可追溯高品质蔬菜600余万斤。再一方面,创新电商销售模式。深入实施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建成投用电商仓储中心1处、镇级物流站24个、村级物流站210个。规划建设农业产地云仓,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分拣打包发货,农产品物流实现批量化、标准化服务,成本降幅10%以上。建设网红直播带货街区,设立“腾讯(莘县)短视频直播基地”,培训电商人才2.6万余人次,培育电商主播1000余名,农村电商年销售额达22.8亿元。

通过多年艰辛努力,莘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星火燎原”到“连片成海”再到“巨舰远航”,莘县蔬菜品牌建设推动莘县现代农业行稳致远,莘县的瓜菜菌也催开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幸福花。

(供稿:莘县档案馆  王敏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