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打造东昌特色文化品牌 推动葫芦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12-27 16:25:26
字号:

东昌府区位于黄河下游的鲁西平原,在历史上以盛产质量上乘的葫芦而闻名,是“买天下葫芦、卖天下葫芦”的集散地、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葫芦雕刻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最大的葫芦生产加工基地。东昌葫芦作为东昌府区最具代表性、特色最为鲜明的产业,由最初的葫芦种植逐渐衍变为文化产业,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技术输出等环节的葫芦产业链,东昌葫芦雕刻技艺成为全省唯一的“双国宝”金字招牌。近年来,东昌府区为大力加强葫芦特色产业培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立葫芦文化协会、建设葫芦博物馆、打造葫芦加工体验中心、葫芦雕刻培训中心,将东昌葫芦作为促进文旅融合、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形成了“举办一届大会、打造一批精品、助推一地发展”的有效模式,产业不断转型升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文化品牌不断做大做强,带动东昌府区经济不断高速发展。为进一步打造东昌特色文化品牌推动葫芦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据东昌府区与葫芦特色产业相关的档案资料,形成本篇编研成果,供领导及相关部门参考。 

一、葫芦的历史渊源及作用

葫芦,葫芦科、葫芦属,一年生草本爬藤植物,有软毛,夏秋开白色花,雌雄同株。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用途广泛的古老植物,葫芦也是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瓜果,遍布世界各地,受到各民族人民喜爱。中国考古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多年前的葫芦及种子,是目前世界上关于葫芦的最早发现。

葫芦在中国古代有许多记载,关于“葫芦”名称也是众说纷纭,由于葫芦有很多品种,再加上时代的不同及地域的差异,历史上产生过多种称谓,诸如瓠、瓠瓜、瓠胪、甘瓠、匏、匏瓜、壶、壶卢、胡卢、觚卢、蒲卢、扁蒲、地蒲蚕、天瓜等等。“壶”“卢”本为两种盛酒盛饭的器皿,因葫芦的形状和用途都与之相似,所以人们便将“壶”“卢”合成为一词,作为这种植物的名称。

葫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音近“福禄”,同时,葫芦里面长子,有子孙万代、多子多福的含义,因而人们通常把它当作吉祥物,叫做“吉祥葫芦”。从《诗经》记载的时代来计算,中国栽培葫芦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东昌葫芦的种植始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确切的起源,据说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时,路过现在的堂邑镇,看到此地土地肥沃,非常适宜葫芦生长,遂将从西域带来的葫芦种子送给当地老百姓种植。由于东昌府地处黄淮地区,具备葫芦生长周期、光照、水分和土壤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于是东昌葫芦逐渐发展并壮大起来。

(一)葫芦的食用价值。先秦时代,葫芦及其嫩叶主要被作为食材,如《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诗经·小雅·瓠叶》中的“幡幡瓠叶,采之亨(烹)之、《论语·阳货》中的“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这是先民食用葫芦的真实写照。从东昌府区档案馆馆藏《堂邑县志》也可以得到印证。光绪壬辰重铸《堂邑县志》卷七物产记载“瓜之属九曰匏(名葫芦)曰瓠曰西瓜曰甜瓜曰南瓜(一名倭瓜)曰冬瓜曰黄瓜曰䒳瓜曰丝瓜”,当时葫芦不管是称为“匏”还是称为“瓠”都是作为瓜类载入志书的。此外东昌府区档案馆馆藏《东昌府志》(元)(嘉庆十三年)中卷之四十六物产也有类似记载“瓜蔬有黄瓜筲瓜甜瓜西瓜冬瓜南瓜丝瓜葫芦葱芥韭蒜菁苔茄瓠羅蔔(三种)莙薘芫荽茼蒿白菜芹波荠苋马齿苋白花菜蒿苣眉豆甘露(一各玉环)菜豆生菜”,由此可见葫芦和黄瓜、西瓜、冬瓜同属于瓜蔬类植物。

(二)葫芦的药用价值。在药用方面,先人经过世世代代的尝试,逐步发现、总结出它具有多方面的药用功能,如消肿、利尿、虫齿口臭、鼻窒气塞、眼目昏暗、聤耳出脓、风痰头痛、脚气、汤火伤灼等等。并且发明出多种以葫芦为原料的中药方剂,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八:壶瓠  气味:甘,平,滑,无毒。主治:消渴,恶疮,鼻口中肉烂痛;东汉华佗《华氏中藏经》卷下《治溺死方》:取石灰三石,露首培之,令厚一尺五寸,候气出后,以苦葫芦穰作末,如无,用瓜蒂。这只是葫芦作为药用价值的典型代表,在古代药籍中随处可领略葫芦药方的繁多。

(三)葫芦的器用价值。由于葫芦自身的特质,先民也很自然地发现了它广泛的器用价值,它可以做浮水工具(腰舟)、农具(窍瓠)、文具(笔筒),可以作容器如水葫芦、酒葫芦、药葫芦、碗、勺、瓢等等。《诗经·大雅·公刘》:执豕于牢,酌之用匏;唐陆羽《茶经·四之器》:瓢,一曰牺杓,剖瓠为之,或刊木为之。正如游修龄在《葫芦的家世》中说的“葫芦是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早)人们生活中几乎‘不可一日无此君’的东西,没有什么作物像它这样具有多种的用途。”

二、东昌葫芦文化产业现状

东昌府区依托本地葫芦种植和工艺等优良传统和历史深厚底蕴,通过充分挖掘葫芦文化资源,打造葫芦产业链,在文化产业发展与品牌打造、新工艺开发、创意产品研究与应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不断创新,开拓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葫芦文化产业之路,推动东昌葫芦文化与经济产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一)形成葫芦产业链,拓宽了销售渠道。东昌府区堂邑镇是全国最大的葫芦种植、加工、销售基地在葫芦加工、技艺提升、种植栽培、市场营销等方面不断创新,形成了集种植、设计、加工、销售、旅游观光五位一体的工艺葫芦产业链。2008年堂邑镇被评为山东省第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5年堂邑镇路庄村被阿里研究院评为“中国淘宝村”,后被农业部认定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目前,堂邑镇葫芦种植面积达10000余亩,葫芦种植户1900余家,经营户640余户,葫芦加工户390余户,淘宝、天猫、阿里巴巴等电商户480余户,全镇葫芦产业产值达6亿元。后又逐渐扩大至梁水镇、闫寺、道口铺等镇街办事处80余个村,并在新疆、陕西、山西等地建立了种植基地,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区葫芦种植户4500余户,加工经营户1500余户,电商经营户2000余户,种植葫芦品种30余种,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销售额约占全国销售份额的70%,年综合效益达到10亿元。已经在被誉为“中华葫芦第一村”的路庄村形成了“互联网+生产基地+消费者”的电商模式,不断强化电商商户的品牌创建引导,成立了国字号“中国葫芦电商协会”,淘宝、天猫商户达300余家,成为特色“淘宝村”,大大拓宽了销售渠道。

(二)打造葫芦文化品牌,提升了知名度。东昌葫芦产业有着悠久历史,早在明清时期,雕刻葫芦就随着大运河远销各地。2006年10月、2008年12月,东昌葫芦雕刻艺术先后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初,东昌府被命名为“山东省葫芦雕刻艺术之乡”,同年12月,成功跨入“中国葫芦雕刻文化艺术之乡”的行列,东昌葫芦雕刻技艺成为全省唯一的“双国宝”金字招牌。基于上述优势,东昌府区倾力打造“东昌葫芦”文化品牌,拓展对外交流,先后参加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非遗展、上海世博会、澳门艺术节、法国巴黎“孔子文化周”等活动与会展;重视加强与中外民间协会、国内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与全日本爱瓢会等境外葫芦协会进行互访,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签订葫芦雕刻技艺传承人培训的协议,定期派送艺人和爱好者前往培训点进行学习;多次参加原文化部、原文化厅举办的葫芦技艺展示活动等通过外出学习交流,提高了东昌府区的知名度,扩大了东昌葫芦文化的宣传,深化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对东昌葫芦文化的了解。

(三)葫芦文化的媒体宣传,提高了影响力。依托电视台、报纸开展宣传。先后有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齐鲁晚报等新闻媒体对东昌葫芦发展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和报道,提高了东昌葫芦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2018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参观东昌葫芦雕刻

(四)举办文化艺术节,促进了经济增长。历届“葫芦文化艺术节”以葫芦为媒,实现“文化旅游搭台,经济发展唱戏”的双向推动模式,为全国葫芦文化交流与产业发展提供平台,拉动了全区经济增长。从2007年开始,东昌府区连续14年举办葫芦专题文化艺术节,节庆中既有葫芦展示交易、精品葫芦评选雕刻技艺大赛,又有文化与产业发展论坛、书画、摄影、群众现场体验基地观光等活动,通过“展、销、秀、传”为葫芦业户和葫芦爱好者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把众多葫芦业户和葫芦爱好者,从散发状态凝聚、团结起来,弘扬葫芦文化,传承与创新葫芦工艺,将葫芦经济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发展壮大,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首届葫芦文化节国内参展商仅有100余户,2020年发展到2000余户,地域由周边的4个省发展到现在17个省、40多个地市,成交额由最初的600万元发展到1.2亿元。现在东昌葫芦文化节已经成为国内外葫芦文化交流的优质平台和知名品牌,也成为国内参展葫芦业户最多、交易量最大的葫芦文化艺术节。

(五)建设传承阵地,推动了传承弘扬。东昌府区通过政府引导、各方力量协作,建成了一些规模相当、内容丰富的葫芦雕刻传承馆、技艺传习所、葫芦博物馆、艺术体验馆等传承阵地,进一步加强了葫芦文化、雕刻技艺的传承与弘扬。开办东昌葫芦雕刻技艺传习班,举办葫芦雕刻技艺公益课堂,为民间雕刻爱好者搭建平台,提供服务。成立传习基地,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2016年在聊城水城小学揭牌成立东昌府区非遗教育传习基地,开设东昌葫芦雕刻、东昌年画、剪纸、澄泥等传统工艺教学和体验课程,让师生在学习和体验之中感受葫芦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雕刻技艺的艺术魅力。举办残疾人免费培训活动,邀请特色工艺师为残疾人免费进行葫芦烙画、针雕等特色实用技术培训,增加弱势群体就业机会。建立“鲁西民间艺术体验馆”,让市民和游客在亲身接触和实践中体验葫芦雕刻、木版年画、剪纸、陶艺、面塑、古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色代表项目,切实体验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成立国家级非遗(葫芦)数字化传承联合中心,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产、生活,东昌府区与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联合成立国家级非遗(葫芦)数字化传承联合研究中心。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不断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提高葫芦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三、东昌葫芦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近年来葫芦产业取得较大发展,但由于受政策扶持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葫芦产业难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的效果提升。具体分析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营商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政府对东昌葫芦文化和产业发展政策针对性不强,引导不够,尚未制定科学性、可行性的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缺乏有效的决策和统筹协调机制。产业发展涉及的发改委、工信局、工商局、财政局、税务局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力度不够,尚未制定支持葫芦特色产业发展的有力举措,没有形成同题共答。

(二)葫芦产业资金投入不足,没有形成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的财税保障机制。虽然区政府每年引导葫芦艺人开展传承收徒活动,并在资金及传承人申报上进行帮扶,使传统技艺能够得以有序传承,但目前东昌府区未设立葫芦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或专项基金,除了纳入“非遗”名录体系的保护性传承经费外,缺乏对葫芦文化产业化开发的资金扶持和社会资本参与的体制机制。

(三)缺乏专业人才队伍,技艺传承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窘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根基在于保护与传承,而传承人是核心。尽管区委、区政府在资金方面有所帮扶,但效果不明显。全区现有传承人10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4人,市级传承人5人。在年龄结构上出现断层,从事传统雕刻技艺加工艺术品葫芦的主要是中老年人,老龄化严重。由于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成就感,导致从事专业葫芦雕刻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在技艺方面,大多数葫芦业户以售卖经营葫芦为主,作坊工人也只是简单做一些烙画葫芦,不精通技艺。葫芦雕刻一旦出现传承受阻、技艺失精、后继无人现象就面临失传的风险,因此培养更多的葫芦雕刻传承人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四)缺乏骨干企业品牌意识,葫芦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乏力。葫芦产业发展规模小、人员少、资金不足、发展空间受限等导致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比例低。除规模稍微大点的义珺轩葫芦博物馆、运河葫芦风情小镇、福禄缘葫芦公司、路庄葫芦公司、玉成雕刻葫芦公司等几家企业外,其他普遍为家庭作坊,单打独斗,各行其道,效益低,内生动力不足。目前葫芦产业重点围绕堂邑镇开展,其他乡镇只是零星种植和加工,未形成规模。经营模式单一,整体效益不高,缺乏品牌效应。在生产手段上,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设备尚未实现有效融合。在市场营销方面,大部分没有品牌知名度,企业规模生产能力弱,产业化程度低,缺乏创新意识、现代意识和文化意识的提升。

(五)葫芦特色产业氛围营造缺乏手段和新意,品牌传播力、影响力不够。连续14届葫芦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在国内的影响力不可替代,但葫芦节的内容一直囿于葫芦交易、葫芦工艺大赛、葫芦节开幕式演出、葫芦节论坛等常规动作,缺乏创新。另外,葫芦文化宣传不到位、效果不明显,与现代媒体融合不够,社会影响力较弱,缺乏浓郁的葫芦文化氛围和葫芦元素,比如葫芦雕塑、地标性建筑等。

四、推动东昌葫芦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制约东昌葫芦文化发展的瓶颈,当前加大政府对葫芦文化产业的支持、优化政策环境、加强人才培养、坚持科技创新等成为推动东昌葫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坚持政府引导,给予政策保障。正确认识区委、区政府在葫芦特色产业发展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政府的牵头、引导和扶持职能,建立保障机制,出台优惠政策,健全引导体系,当好战略规划的制定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发展环境的营造者、市场发展秩序的监管者。将推动葫芦产业发展融入本区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相关部门单位的考核评价体系。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制定科学有效的葫芦产业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从发展目标、战略步骤、内容形式、财政保证、人才培养等方面为葫芦产业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指明方向和具体途径,助力实施乡村振兴。统筹协调农业农村、文旅、商投、宣传、财政、镇街、专家、群众等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到葫芦产业化发展之中,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专家指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增强、激活广大群众参与葫芦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葫芦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区委、区政府要根据本地区葫芦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葫芦产业化发展政策,全面整合产业、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多种资源,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助力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二)加大财政投入,给予资金扶持。运用金融杠杆调节,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把葫芦雕刻传承与产业发展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用于葫芦文化品牌倾心打造、精心包装、重点研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设立葫芦产业化发展的引导性扶持发展基金,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鼓励个人、企业、社会组织予以资助,用于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研究、出版、展演等活动,帮助传承人群提高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设计水平。开展葫芦雕刻展演展评、技能大赛等活动,支持、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

(三)培育产业品牌,发挥龙头带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品牌培育战略,推进葫芦产业园区、种植加工基地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葫芦加工龙头企业。突出特色、规模、品牌环节,引导葫芦加工作坊向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市场化方向转变,打造葫芦产业集群。发挥创意力量,坚持传统与现代融合,科技与人文兼备。重组葫芦文化资源,融入现代生活、现代审美、现代时尚。把传统葫芦雕刻技艺与产业结合,与市场结合,与大众文化生活结合,让“旧艺”穿上“新衣”,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焕发生机。发挥科技创新对葫芦产业发展的赋能作用,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促进葫芦文化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走高端化、品牌化路线,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葫芦工艺水平和观赏、收藏价值,强调产品特色,突显产品附加价值,打造品牌衍生产品。

(四)坚持文旅融合,促进互利双赢。“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和支柱,旅游是传承和保护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因此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互鉴互融,推动葫芦文化与旅游双向驱动、互利双赢是当前推动两大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深入挖掘葫芦文化内涵,利用葫芦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景区、旅游小镇、旅游街区、旅游村庄等业态,将葫芦文化内容、葫芦文化符号、葫芦文化故事融入景区景点,推出一批具有鲜明葫芦文化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探索“非遗研学”“非遗民宿”“非遗演艺”“非遗文创”等类似模式的“葫芦文化”多种新型业态,推动葫芦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提升旅游品位,实现文旅产业融合蝶变升级。充分发挥古城区在东昌葫芦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带动和市场引领作用,在古城区设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站)、陈列室、传习所。以古城区为文化阵地、以葫芦文化为主题元素,设立葫芦文化一条街,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纪念日为契机,依托一年一度的“中国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以动漫游戏、演艺娱乐、虚拟现实、创意设计等“展示+展览+体验+互动游戏”展示葫芦文化、工艺产品、雕刻技艺主题实践系列活动,打造游客一站式葫芦文化体验,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新供给、新消费。围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壮大堂邑镇、路庄村及周边镇、村葫芦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全力打造集产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特色田园综合体,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

(五)加快传承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尤其年轻力量的注入更是传承人才队伍的重心。”加速葫芦文化产业的精准人才梯队建设,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创造有利于培养、吸收、汇集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建立常态化葫芦雕刻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机制,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进行授课培训。定期召开学术论坛、研讨会、交流会、座谈会,研究商讨葫芦文化的发展前景和方向。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聊城大学、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等专业院校合作,开设葫芦雕刻专业课程,培养一大批复合型葫芦雕刻传承人才队伍。重视人才的引进,出台激励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管理、创意、营销人才的引进力度,为葫芦产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六)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文化氛围。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在报刊、报纸、电视台、互联网等设立葫芦历史、葫芦文化、葫芦雕刻、葫芦产品、葫芦产业、葫芦传承、葫芦保护等专题、专栏。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兴媒体平台上载传播短视频,让葫芦文化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加强创作相关题材的影视剧、纪录片、宣传片、舞台剧、动漫等众多优秀作品。利用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开展葫芦文化、雕刻技艺等相关培训、传习、讲座、展览、学术交流等活动。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镇、进机关等活动,让各界群众提高保护和传承非遗意识,体验葫芦雕刻过程,感受葫芦文化的魅力。建设葫芦文化主题广场,搭建传承和展演活动平台,促进群体传承,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配合重大活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日等组织丰富多彩的葫芦文化品牌宣传展示活动。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向国际社会宣介东昌府区优秀传统文化和葫芦雕刻技艺,通过中外交流活动等形式,互学互鉴,实现宣传与传播全覆盖,以进一步提升东昌葫芦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葫芦文化尤其是葫芦产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路,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坚守,在坚守中创新,不断挖掘葫芦文化产业价值,发展特色产业,树立品牌形象,找准产业发展的重点,走出葫芦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助力建设新时代首善之区


(供稿:东昌府区档案馆  洪桂荣  高焕杰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