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档案部门的角色转变与职能梳理 ——基于高唐县乡村振兴工作现状
时间:2022-12-24 16:14:54
字号:

摘  要

三农工作一向是国家的重中之重,历届国家领导人一直关注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放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同层次的国家战略高度。在乡村治理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档案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国家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唐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60%,开展乡村振兴工作,需要各行各业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参与,集思广益共谋发展,自然也离不开档案部门。从高唐县乡村振兴现状出发,探讨档案工作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关系,提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档案部门的角色转变与职能梳理的方向,寄望能进一步发挥档案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资政育人作用,助力高唐乡村振兴工作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乡村振兴 档案 角色转变 职能梳理

 

第1章  高唐县乡村振兴工作开展现状

1.1高唐县基本情况简介

高唐县,隶属山东省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 总面积960平方千米。高唐县下辖3个街道、9个镇。高唐县总人口为51.08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5.19万人。 2016年,全县脱贫户共有4748户,计8981人;动态监测户44户,计123人;共有43个省定贫困村。2020年9月,全县建档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43个省定贫困村已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为0%。

1.2高唐县乡村振兴开展情况

高唐县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方式是政府主导,以落实政策为主。具体而言建立县级干部主抓、帮扶责任人配合的落实机制,不定期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建立县级干部联系脱贫户制度,成立一支由27名县级干部、1248名帮扶责任人和666名村级扶贫专干组成的工作队伍;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优势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利用聊城市防返贫暨乡村振兴智慧云平台,及时组织各镇街对1513名“黄色预警”的重点人群进行核实,确保不返贫;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政策,通过发放“齐鲁富民贷,积极开发公益岗位,救治贫困严重疾病患者等方式来开展乡村振兴工作。

1.3高唐县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前期规划不完善。规划是开展工作的先导,是事物发展的牛鼻子,前期规划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败。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乡村振兴作为一个新兴事物,不仅人民群众对概念和要求不了解,部分政府机关干部对其了解也不深入,存在将其当做脱贫攻坚后续工作去做的思想,规划制定时更倾向于采取扶贫工作思维,导致规划不完善、不科学;其次各部门对乡村振兴工作还处于前期摸索阶段,各项制度、规定、方案都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各项规划措施也是仓促上架,存在很多照搬照抄,不切实际的问题;乡村振兴的专管部门于2021年逐渐建立起来,人员队伍建设、相关配套设施还处于初期摸索阶段,很难去细化、完善规划。

城乡融合体制机制不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乡村振兴单纯的挖掘乡村资源是不足够的,乡村缺乏足够的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需要建立城乡互联互通机制,推动城市的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及时流向乡村,以实现乡村振兴。这种机制不仅需要政府参与,还需要企业去发挥作用。因为只有企业参与到乡村振兴,并取得效益才可以推动生产要素不断涌入乡村,持续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单纯发挥政府的作用,前期可能效果较好,但一旦政策有所变化,取得的成效就难以为继。而在高唐城乡融合体制机制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乡村振兴还是以脱贫攻坚时期的经验为导向、以政府帮扶为主要策略,政府通过二次分配促使要素流向乡村,缺少企业参与,要素流向受政策影响大。

群众参与性差。就本县而言,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成为乡村主要人群,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抓好老年人这一关键点,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将土地这一生产要素作为乡村振兴的发力点。但老年人,自身抗压性较差,一般只持有土地这一生产要素,一旦流转到市场,就会担心自己丧失主要生活来源,生活拮据,而且土地经营权流转所带来的收益也与自我耕种相差甚远;其次乡村人群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缺少金钱、知识以及精力,不少乡村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不明显,在乡村建立新产业、招商引资也着实困难,群众也很难参与到乡村振兴中。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不到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首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里的“有效衔接”显然是一个涉及宏观规划、体制机制、配套制度等多层次、多领域、多视角的有机衔接体系,旨在通过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换言之,二者的有效衔接绝不是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措施简单地平移对接到乡村振兴战略上,而必须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和设计,促进脱贫攻坚中形成的制度性措施,根据乡村振兴工作现状转换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就本县乡村振兴部门工作开展而言,主要还是以防止返贫为工作重点,即使有振兴乡村经济的规划仍然以政府资金倾斜为主搭配一些福利保障政策,这些规划几乎都是独立的,是和脱贫攻坚工作脱节的,不是由脱贫攻坚经验内生出的举措。

第2章  档案工作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关系

耦合关系是指某两个事物之间如果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就称"耦合关系"。档案部门与乡村振兴之间就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一方面,档案可以给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数据和资料的支撑,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传承乡村振兴记忆,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工作可以丰富档案馆藏,培养民众档案意识。

2.1乡村振兴视角下乡镇档案工作意义

2.1.1档案工作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乡镇档案是农村振兴和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对农业生产及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及过程最全面、真实的记录,有利于解决乡村振兴中遇到的问题,在战略实施中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需要对档案的征集、整理、编研等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确保农业生产中各项数据真实、完整的记录下来,保证生产技术档案和科技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2.1.2档案工作是促进农业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

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做好档案建设工作。对于部分农村地区档案工作开展滞后,以及经济发展落后需要提供必要的扶持,从而促进档案建设工作的发展,解决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土地确权纠纷、补偿等,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真实的档案记录和完整的数据支撑,消除农村发展中所存在的不稳定或其他各项风险因素,为乡村振兴工作奠定稳定的社会基础。

2.1.3档案工作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基本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农民维权意识及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为了充分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就要有完整的农业档案记录。完整的档案可以作为农民解决纠纷的依据,维护社会稳定;其次,档案建设可以更好的促进党和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和落实,规范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落实相关福利政策,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2.2乡村振兴对档案工作的积极作用

2.2.1乡村振兴丰富档案内容

乡村振兴过程中有价值的政策、意见、实施方案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都会进一步丰富档案内容。这些不仅是全体乡村振兴工作者共同的记忆财富,也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项政策执行过程和结果的缩影,通过进一步挖掘利用乡村振兴档案,可以促进文化建设,也会发挥档案襄政的作用,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2.2.2乡村振兴培育档案意识

乡村振兴工作需要政府、企业、民众的广泛参与,档案馆馆藏资料为政府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提供资料与数据的支撑;企业可以通过档案编研资料了解乡村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企业投资计划;民众尤其是农民可以通过档案建档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档案编研推动农业技术的革新。通过政府、企业、民众等对档案的利用,让社会各界认识到档案的重要性,借此极大地提高人们的档案意识。

第3章  档案部门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转变

3.1档案材料的保管者转变为乡村振兴知识的提供者

编研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提供档案服务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需要档案编研工作发挥作用。两者的衔接包括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从生态扶贫到生态振兴、从文化扶贫到文化振兴、从党建扶贫到组织振兴、从人才扶贫到人才振兴,共五个核心层面和关键领域如何做好两者之间的衔接工作需要对这五个方面的扶贫工作做一个深入的研究和解剖。面对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就需要档案编研工作发挥作用档案编研工作是通过对错综复杂的资料进行研究,编写参考资料、汇编档案文件、撰写论文专著,通过编研工作来研究如何做好两者之间的衔接工作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档案编研工作中通过将脱贫攻坚中的档案资料分成产业、生态、文化、党建、人才五类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加工,从而编制出关于各个方面的举措、成效以及现状的资料,这些资料是对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的反馈且极具使用价值,有助于有关部门做出利于乡村振兴的决策,做好两项工作的衔接。

推动乡村技术档案的编研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向农民推广合适的科技成果和产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档案工作转变的方向。档案部门在编研开发上要具备超前意识,捕捉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加以研究,及时了解农民对档案信息的利用趋势,分析利用规律,充分利用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编研出科技含量高、利用范围广、实用性强的科技档案资料,满足农业、农村、农民的需求。编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应突出特色,立足实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大力编研实用型农业科技。档案部门应以馆藏档案资料为基础,结合本地区农业有关档案信息资料,编写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档案资料,在编研载体上要多样化,如制作直观、易懂的音像资料,科普知识录像片,还可以利用农民丰收节、农村集市等途径展示图片和编研成果。如江苏省海门市档案馆联合当地肉鸡养殖公司,利用本地档案馆编研资料开展肉鸡饲料配方筛选,优中选优用酵母粉替代鱼粉,使农户的养鸡成本一举降低 50%。

3.2档案材料的记录者转变为乡村振兴记忆的构建者

档案材料是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是联系古今以及未来的纽带,具有建构社会记忆的重要功能。现如今档案馆已经不仅仅是传统观念的文件库,而转变为记忆库和知识库。档案工作者也不仅是保存、管理档案的人员,而是参与到建构社会记忆中去。加拿大历史学家乔伊·帕尔曾说:“ 历史诠释始于他们在档案馆阅览室打开档案盒那一刻。”阿莱达·阿斯曼将档案作为一种“为保存而遗忘”的手段。实际上,对历史构建的过程早在档案工作者对档案移交进馆时就开始了。如果我们承认档案是作为记忆的载体而存在,那么选择将文件保存在档案馆本身就是一个对特定记忆进行选择及对另外一些记忆进行销毁的过程。当然,档案在社会记忆构建上的作用显然不仅仅体现为通过有选择的保存而遗忘,也需要对既有的档案等记忆载体进行破坏或销毁。换言之,体现主观性的保存记忆或是遗忘记忆行为,都无可避免地要指向对档案的保存或销毁,这也使档案超越其原有的保管属性而更加具有传承和构建记忆的作用。

因此,在乡村振兴中对档案的选择就至关重要选择保存什么样的档案就会展现出什么样的过去,也就会构建出什么样的民众记忆所以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征集和接收相关档案时要遵循某些规则:一是注重真实记忆,客观、全面选材。对于消失的或是在传承过程中发生偏差的社会记忆如何恢复,档案记录是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相比其他文本材料,通过档案这种原始记录形成的记忆与历史的真实更加接近,在进行档案信息加工和传播时自然应当充分保持并利用这种优势。为此,档案征集中应做到客观、全面;二是多角度选题和选材。社会记忆本身即是多维的、立体的、广泛的,由多个社会群体的多种集体记忆和无数个人记忆整合而成,如不同的社会群体会有完全不同的、专属于他们自己的集体记忆。通过广泛征集社会上各种官方的、民间的以及私人的关于乡村振兴的记录来丰富馆藏内容于构建更加完整的社会记忆;三是注重细节的挖掘。现如今的历史畅销书《长安十二时辰》就是用多的笔墨来描绘细节,激发读者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引发情感共鸣,实现了作品的成功。实际上这就是迎合了人们追溯记忆的一种本能和需求。注意不到的细节往往是重构历史的重要条件,由于这些细节不为众人所知,有些神秘色彩,而且通常更加生活化、通俗化,也更易被人们所喜爱和分享。记忆历史最好的方式就是对细节把握。细节不但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也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心理奥秘。人们希望通过类似的记录来建构更加完整、真实、深度的社会记忆,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历史纲目,档案记录中并不乏这样的细节,只是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加以挖掘。因此,档案编研的选题不能紧盯反映重大事件的宏篇大作,一些档案资料中的细节如果能按照一定的主题和逻辑加以串连,同样能够给人以深刻印象,引发情感共鸣,就比如在扶贫工作中,政府机关发布的扶贫计划和成果能最大程度的反映本地区扶贫工作的原貌,但扶贫工作者的家书更能给人以深刻印象,引发情感共鸣。通过贯彻这些规则,在未来可以更好的还原事件的原貌,引发民众情感共鸣,激励民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更高的成就。

第4章  档案部门在乡村振兴中的职能梳理

档案部门在乡村振兴中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确保乡村生产要素充分涌流,二是促使企业发挥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4.1做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档案管理工作。

加强对农村土地确权档案的管理。乡村振兴、深化改革是动力,挖掘生产要素是手段。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充分挖掘土地这一生产要素,使土地这一要素充分涌流到市场中去,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和流转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这需要档案工作发挥保障性、基础性作用,及时完成农村土地确权档案入馆、整理、归档、数字化工作。土地确权是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集体土地承包权的登记,对农民的权益赋予法律的保护。确权之后,农民工在家乡的承包地、宅基地、房屋等财产权利能够固化和得到保护,更有可能通过农地抵押贷款支持农业生产,甚至还可以通过流转或入股为农民带来财产性收入,也解决了农民以土地作为投入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后顾之忧。因此,档案部门要及时完成农村土地确权档案入馆、整理、归档、数字化工作,为农民纠纷的解决提供可靠依据,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切实用档案维护好农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合法权益。

探索土地流转档案的管理方向。乡村是土地的乡村,乡村是农民的乡村,乡村是生活的乡村。当土地不能被有效使用时,乡村的振兴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加快乡村振兴,就必须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加快土地流转。这使得作为土地流转重要管理手段的土地流转档案也越发重要。土地流转档案如果遗失、损毁或者遭到破坏,将给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工作带来重大损失,并给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工作带来重大影响,进而影响到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因此要依据高唐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和档案管理法律政策规定,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档案管理各项制度,确保土地流转档案内容真实有效、信息完整、实体安全。

4.2探索农村合作社档案管理制度

通过对高唐乡村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发现合作社是农民较多采取的方式,通过建立合作社档案管理制度可以完整地记录合作社的成长发展和历史面貌,是维护合作社及其成员合法权益的凭证。加强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促进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一些合作社通过开展建档工作,统一指导和督促社内农户做好各种记录,包括种源、施肥、除草、收获等。通过制定具体的规范要求,加强对散户的生产监管,对农户生产方式的革新起到推进作用,促进了农业集约化生产;一些合作社还通过建档工作加强对品种的保护。一些农产品原产地,由于长期以来的分散经营,没有对种源进行保护,导致假冒伪劣产品横行,严重损害了产品声誉。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档案加强对种源文件、注册商标的相关文件归档,对于合作社创建品牌、保护原产地种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3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档案和农村低保档案

针对乡村人群对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参与度不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档案部门应积极探索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服务,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建档和管理机制,解除农民群体后顾之忧,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4.4探索企业查档新模式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不能只让乡村唱独角戏,更需要企业的参与,作为市场的主体,它不仅能为乡村振兴工作带来生产资料、生产要素,还能带来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的革新,将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但就本县而言,有很多外来的企业参与到乡村振兴中,但是这些企业对本县情况,尤其是选址地的乡村不了解,存在顾虑,而档案馆作为全县资料最全的政府机关,应当探求企业查档模式,让企业可以了解选址地的具体情况,例如人口、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原先产业等情况,不仅可以让企业减少后顾之忧,也可以让企业及时根据选址地的情况作出相应的规划,更好的融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去,助力本县形成良好的营商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凤存.乡村档案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策略探讨[J].山东档案,2021(01):46-47.

[2]唐敬霞.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  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沂源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思考[J].山东档案,2020(06):74-75.

[3]冷跃. 乡村振兴视野下乡村档案工作发展路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0.DOI:10.27123/d.cnki.ghlju.2020.000791.

[4]谭九生,胡伟强.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析探——基于湖南湘西州18个贫困村的田野调查[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01):31-36

[5]闫鹏.档案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研究[J].北京档案,2019(07):32-35.

[6]李晓煜.如何使农业科技档案更好地为农业科研服务[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02):168-169

[7]陈伟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记忆档案开发研究[J].档案天地,2019(01):29-31.

[8]弗朗西斯·布劳因,晓牧 ,李音.档案工作者、中介和社会记忆的创建[J].中国档案,2001(09):48-51.

[9]薛真真.档案与社会记忆构建[J].档案管理,2006(02):34-36


(撰稿:高唐县档案馆)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